
关注体重管理,让减重行动提上日程
自2024年6月开始,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体重管理”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。当被问及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现场点名记者减肥,“像你这样大的肚子,是我们主要的目标”。体重管理不仅是减肥那么简单,很多都跟慢病管理有关。体重减下来,慢病才更容易控制。这也给大众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健康科普。
一场关乎亿万人健康的“体重革命”悄然吹响号角。超重与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,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课题。
近年来,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持续上升,作为慢性疾病中独立病种、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,肥胖症已成为亟待攻坚的问题: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显示,有研究预测,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,2030年我国成人、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.5%和31.8%。
体重超标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间的“捆绑”,不仅威胁个体生命质量,同时也加重了医疗体系负担,甚至会拖累社会发展。尤其是对于儿童、青少年,校园里随处可见的“小胖墩”让不少家长焦虑。在此背景下,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行动议程,既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,也是促进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转变的关键落子。
体重管理,需要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。在推进体重管理的行动中,“注重防治结合、提供个性化服务”直指问题要害:肥胖成因复杂,涉及遗传、代谢、心理、环境等多重因素,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。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,正是以专业化服务破解“减肥靠意志”的认知误区。通过营养评估、运动指导、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,让科学减重取代盲目节食,让医学支持对冲健康焦虑,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,也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温度。
相比减重,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“致胖环境”。现代社会中,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市场、久坐少动成为日间常态、快餐速食消解原来健康的饮食传统,诸多结构性因素让个体的健康选择面临多重困难。因此,体重管理既要“管住人”,更要“改造环境”:食品工业需优化产品配方、城市规划应增加运动空间、职场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规律……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丰沃,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“无源之水”。
当然,对“减重倡议”也要系统认识,避免陷入碎片化迷雾。体重管理不能成为对某种体形的刻板追求,健康之美应有“千姿百态”的注脚。体重管理更不能背离科学指引,将减肥等同于偏激尝试,损伤健康根基。健康的体重不是“秤上的绝对值”,而是身心协调的动态平衡。唯有以科学为尺、以健康为度,才能让减重行动实现质和效的双丰收。
健康是人生之基,更是国之大计。“体重管理年”背后,既有对国民健康的深刻洞察,也蕴含着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谋划。在轻盈的脚步中遇见更有活力的自己,这或许便是“体重管理”最深远的启示。
(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仇逸 袁全)